连日来,四川峨眉山骡队再一次引发关注。
去年5月,一网友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称:3日峨眉山下山路上遇到骡子负重上山,“一路爬梯前行,腿已经摇摆不定,喊它休息一下,眼角的泪让人心疼,请善待动物。”
8月1日,记者从峨眉山获悉,目前峨眉山骡队已经暂停运输,骡队运输任务,由无人机暂代。
无人机运输是从7月31日开始。记者从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识途旅游网络分公司获悉,目前全山共三台无人机,往返于雷洞坪和中山区比较重要[文]的寺庙、小吃点,配合汽车运输和缆车运输,基本能覆盖峨眉山游客活动区域。
据介绍,前往中山区的无人机会运载食用水、食物等物资,供游客使用;返回的无人机会将游客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运出。
“双电模式下单架次载重30公斤,日运力可达50架次,分钟级响应将彻底改变高山物资补给模式。”无人机运维团队——四川三汇安防科技有限公[章]司航空分公司,项目运维部长赵阳威介绍,针对峨眉山海拔高、地形复杂的特点,团队前期完成了全面的地形与空域勘测,采用的无人机具备自主避障[来]功能,配合科学规划的航线,能在云雾多变的山区环境中确保运输安全。这一突破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高山景区的三大难题:医疗急救物资“上山慢”[自]、生活补给“成本高”、垃圾清运“存隐患”。
“过去从山脚往雷洞坪运送急救药品,遇上天气不好至少要两小时,现在无人机40分钟就能送达。”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识途旅游网络分公司项[极]目经理汪梦飞告诉记者,无人机运输除了实现智慧运输外,还具有防灾监测和生态守护等功能,“借助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环境传感器,能实时[光]监测林区火情、植被变化和野生动物活动,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。”
汪梦飞介绍,这种“运输+监测”的复合模式,既减少了人力巡查对生态环境的干扰,又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,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。
此前报道
去年5月,峨眉山骡子负重爬山引发讨论近半个月。对此,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:已加强管理,并请专家结合峨眉山特点,分析峨眉[网]山骡子的载货能力,对骡子运货限重,“每头骡子单次运输不得超过150斤,进一步关爱、保护动物。”当时,景区称,人力、畜力等方式运输物资[,]已经在峨眉山持续了上千年,还难以完全弃用。
由于部分养骡人长期依赖骡子运输为生,思想较为传统,景区工作人员曾上门沟通,强调需爱护骡子,但养骡人以“骡子是自家家畜,无法律限制”为[操]由反驳。
为平衡动物保护与运输需求,景区和农业大学教授共同研讨后,制定了骡子驮物重量限制标准:考虑到峨眉山多为石梯地形,将骡子托运重量严格控制[我]在200斤以内,远低于骡子400-500斤的平地负重能力。
(羊城晚报·羊城派综合自封面新闻、九派新闻)
以上就是峨眉山骡队暂停!无人机上岗运货,能覆盖游客活动区域的全部内容了,希望能够帮助到你,找热门资讯记得来极光资源网!